云顶集团yd222

学院新闻

首页 > 正文

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在第二十一届INQUA大会组织“The environment background and human adaptations during the transition or shift from archaic humans to modern humans in East Asia”分会场

2023-07-28

2023年7月14日-7月20日,第二十一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INQUA)(四年一届)大会在意大利罗马召开。我校云顶集团yd222从事环境考古、环境变化等研究的20余位师生参加了此次会议。其中,我校云顶集团yd222张东菊教授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共同组织了题为“The environment background and human adaptations during the transition or shift from archaic humans to modern humans in East Asia”的分会场,该分会场于2023年7月15日在罗马第一大学成功举办,主题为东亚古人类向现代人转变过程中的环境背景和环境适应,来自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荷兰莱顿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广州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1名国内外学者在会上分享了研究成果,我校张东菊教授全程主持会议并作报告。

其中,国际著名考古学家、英国科学院院士Robin Dennell和INQUA会议主席Thijs Van Kolfschoten教授参会并作报告。Dennell教授以“Environment change and human adaptations in China between 125 and 30 ka”为题,对中国不同区域12.5-3万年期间的人类活动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讨论了古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古人类迁徙扩散及其与技术适应之间的关系等问题;Kolfschoten教授以“Hominin paleoenvironment in East Asia: The Middle Paleolithic Xuchang-Lingjing (China) mammalian evidence”为题,介绍了他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华副教授等合作者开展的河南灵井遗址的动物考古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陈发虎教授,以“Environment conditions affected arising and dispersal of modern human in the North China and Mongolian Plateau”为题,介绍了课题组在蒙古高原开展的工作,基于岱海48 m长的连续沉积物钻孔的多指标分析,重建了华北地区过去80 ka以来的环境变化历史,提出了晚更新世晚期中段华北和蒙古高原处于“大荒漠期”的假说,并讨论了其对东亚古人类演化的影响。我校张东菊教授以“Denisovans from Baishiya karst cave on the Tibetan Plateau”为题作了报告,系统地介绍了白石崖溶洞遗址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包括夏河人下颌骨的研究成果,白石崖溶洞的发掘与研究等,探讨了丹尼索瓦人在青藏高原上的活动历史、行为特征和生存策略等问题。团队其他成员夏欢博士、王建博士、李源新博士生参会并做口头报告或展板介绍。100余位国内外学者参加了此分会场,并进行了广泛交流和积极讨论。本次专题会议对推进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和适应等国际学术界关注的前沿和热点科学问题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校环境考古团队在国际学术领域的知名度,有助于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活动水平的提升。

会议背景

INQUA成立于1928年,是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的正式科学联盟成员,目前有45个成员国。它旨在推进全球第四纪科学研究,为该领域的科学家提供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的平台。INQUA本次会议的主题是“Time for change”,共有来自103个国家的3000多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