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集团yd222

学院新闻

首页 > 正文

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文明演化”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3-04-30

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随着生态学、地理学、环境学等与考古学的不断交叉、融合,环境考古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了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为促进环境考古学者之间的交流,深入探讨不同时空尺度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和演化规律,2023年4月16日-18日,由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办,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治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云顶集团yd222、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ATES)等单位承办的“气候环境变化与人类文明演化”会议在云南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全国51个高校与研究机构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我院董广辉教授、马敏敏副教授、吴铎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孙爱军、杜琳尧、卢超、谈波、孙治和硕士研究生王涛参加会议并作报告,博士研究生仇梦晗、芦永秀和李刚参加会议并作展板,黄小忠教授、张军博士及多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4月17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报告厅举行,云南大学高原湖泊生态与治理研究院张虎才教授主持了会议开幕式,云南大学副校长胡金明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院士分别为本次会议致欢迎辞。

云南大学副校长胡金明教授(左)、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陈发虎院士致辞

胡金明副校长在致辞中预祝会议顺利召开,欢迎和感谢向与会者的到来。陈发虎院士在致辞中介绍了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的沿革历史和主要关注的科学问题,并表示未来环境考古领域应该引入更多新技术和发现更多科学问题。随后,云南大学高原湖泊生态与治理研究院张虎才教授主持了首场特邀报告,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员以“解锁东亚古人群遗传图谱”为题介绍了东亚古人类遗传学的最新进展;广州大学国家级特聘专家章典教授以“青藏高原中更新世古人类手脚印及他们的认知和艺术行为”为题介绍了手脚印化石和艺术行为方面的研究历史和进展;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我院董广辉教授以“欧亚草原-绿洲通道史前农牧业扩散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为题,介绍了史前跨大陆交流与文明演化方面的进展;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谭亮成研究员以“4.2ka气候事件与石家河文化衰落”为题,介绍了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化方面的工作。

4月17日下午的特邀报告由我院董广辉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朱照宇研究员做题为“建立高分辨率古人类古文化演化序列——黄土-古土壤-古人类古文化序列”的报告,介绍了建立高分辨率古人类古文化演化序列的进展;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侯居峙研究员做题为“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温度变化及其影响”的报告,介绍了高原人类生存环境变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北京大学张家富教授做题为“考古遗址区的地貌景观——以辽上京等遗址为例”的报告,从局地地貌角度介绍了最新的环境考古进展;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王国栋研究员做题为“东亚家犬的太平洋扩散事件印证东亚古人群的南岛迁徙历史”的报告,从动物遗传学角度介绍了古代人群迁徙历史;云南大学张虎才教授做题为“抚仙湖及抚仙湖文明”的报告,介绍了滇中地区人类生存环境变化和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方面的进展。最后,重庆师范大学张贵林副教授和中山大学张潇副研究员分别以“粟的传播及其表型多样化——来自谷粒和谷穗的证据”和“利用孢粉数据定量重建亚洲季风湿润区6.8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为题,介绍了农作物传播与适应和人类生存环境背景方面的最新进展。

4月18日,以“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文明演化”为主题,从人类生存环境变化、古人类迁徙与演化历史、农业起源与传播、跨大陆交流与文明演化、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共进行了48个分会场报告,包括13个研究生专题报告。我院孙爱军博士研究生获得本次会议设立的“环境考古研究生优秀报告奖”。此次会议展示了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的最新研究成果,会议特邀报告和分会场报告均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和热烈讨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会场气氛热烈。

此外,4月17日中午,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董广辉教授还召集了参与此次会议的委员,讨论了专业委员会发展的相关事宜和近期计划。目前我院董广辉教授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会主任,杨晓燕教授和安成邦教授担任专业委会副主任,陈建徽教授和马敏敏副教授分别担任专业委会秘书长和副秘书长。我院董广辉教授团队参与组织了本次研讨会,进一步增强了我院在环境考古和环境变化领域的影响力。

与会代表合影

董广辉教授团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