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26日“中高纬和高海拔地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学术沙龙”(Workshop on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n the middle-high latitudes and high altitudes of Eurasia)在兰州大学召开。会议由兰州大学云顶集团yd222和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办,兰州大学西北及中亚环境考古中心承办,董广辉教授和黄小忠教授担任会议主席。会议旨在从多学科的视角,讨论欧亚大陆中高纬与高海拔地区的人类迁徙、文化演化与环境变化的历史,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变化的过程和动力,推动相关学科领域取得新进展。来自兰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云南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广州大学、西北大学、北京联合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球环境研究所、昆明动物研究所、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青海盐湖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河南省地理学研究所,以及蒙古和伊朗的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25日上午的开幕式由董广辉教授主持,首先由云顶集团yd222党委书记沈正虎致欢迎词,介绍了兰州大学云顶集团yd222的发展历程和概况,对同行专家对兰州大学地理学发展的长期支持表示感谢。随后,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教授做了“东西方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的报告,简要介绍了东西方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的相关组织架构和职责,并倡议与会专家积极参与该机构的活动,积极推进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开幕式后的主题报告环节由侯居峙研究员和谭亮成研究员主持,韩建业教授、崔银秋教授、黄小忠教授、Hassan Fazeli Nashli教授、Chuluunbat Munkhbayar副教授和John Dodson教授做大会主题报告,分别从考古学、基因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的视角,展示了欧亚大陆史前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人群扩散和演化,以及古环境变化过程与动力研究的系列研究成果。
25号下午的首个环节由张虎才教授主持,张东菊副教授、张晓凌副研究员、王传超教授、李玉春博士和黄伟教授等5位青年学者,分别讲解了各自在考古学、古基因组、现代线粒体基因组和气候模拟等研究领域取得的亮点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和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国际著名期刊上,部分成果是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重要内容。第二个环节由John Dodson教授主持,Demberel Otgonbayar教授、王萍研究员、王辉副研究员、刘向军副教授、胡钢副研究员和鲁鹏副研究员,围绕过去人类活动与地貌环境变化关系的主题,介绍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26日上午的首个环节关注东西方交流和人-环境相互作用问题,由黄小忠教授主持。安成邦教授、李建勇教授、张俊娜副教授、兰错博士、张宜婷博士生和董广辉教授围绕新疆地区新石器至历史时期丝路文明演化、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季风区气候变化与历史时期王朝兴衰关系,以及史前东西方交流影响下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模式变化等问题做学术报告。随后,陈发虎院士主持了最后的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对比了不同学科的研究资料和线索,重点梳理了欧亚大陆,尤其是亚洲中部干旱区人群扩散和东西文化元素的交流历史。
本次会议覆盖的学科面广,不同学科的专家围绕中高纬和高海拔地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问题开展了广泛和深入的讨论,在全新世亚洲中部人群扩散和文化交流、气候变化历史及其动力等方面的讨论尤其热烈,为与会人员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会议为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科的学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通过多学科证据的对比和观点的碰撞,有助于对关键科学问题有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会议也展示了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近年来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进一步扩大了在国际国内学术界的影响,对兰州大学地理学一级学科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